1、李白之所以这样对杜甫,主要是因为李白与杜甫的年龄差距和地位是差距的问题。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词历史上最璀璨的两颗星,而他们也共同处在同一时代,也都是在官场上不得所志,以我们的观点来看他们成为至交是必然的事情,后人也将他们两人共同成为“李杜”。
认识。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见过。李白与杜甫的会面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事,多数学者认为:李杜生平曾三次见面,初识在天宝三年三月,地点洛阳;第二次是天宝三年秋日,地点梁宋;第三次是天宝四年夏或秋,地点为齐州或兖州。最新的考证研究对这些时间和地点颇有争议。 但李杜曾经见过面是毫无疑问的。
认识,不过杜甫岁数比李白小 ,小十一岁。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戏赠杜甫》 唐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庭蔬尚在眼,浦浪已吹衣。 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中原戎马盛,远道素书稀。 塞雁与时集,樯乌终岁飞。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 李白杜甫诗句大全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唐代:李白《戏赠杜甫》解释: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唐代:李白《戏赠杜甫》解释: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李白写杜甫的诗有《戏赠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表现出了诗人珍视与杜甫的友谊。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
出身不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原因:①李白处于开元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宾臣服,且推行科举制,显示出盛世景象,李白的诗富有想象力,清新飘逸被誉为“诗仙”正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反应。
一:所接受思想不同。李白接受了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所以有时感慨仕途,有时豪放不羁,当然有时描写爱情。而杜甫,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所以一直很向往仕途,忧国忧民;二:家庭背景不同。李白没啥家世背景,没有人强迫他必须干啥干啥,性格不羁。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 造成两者写作风格完全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时代背景不同。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而杜甫却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个人经历不同。
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李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性格不同,李白潇洒豪放,不拘一格;杜甫性情内敛,深沉忧郁。从而造成风格不同。生活时代不同,李大部分生活在唐开元盛世,社会强盛,物质繁荣;杜则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国破家亡,民生凋敝。生活境遇不同,李白名满天下,交往俱是达官贵人,物质丰富;杜则生活困窘,潦倒一生。
朋友关系。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和李白是朋友关系。李白与杜甫,是位于中国诗歌界最顶端的“双璧”,诗仙与诗圣,在后世的评价之中并驾齐驱。无论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的深情思念,还是“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的牵肠挂肚,无不流露出杜甫对李白真挚的爱与关心。
杜甫与李白没有什么关系,两人各生于异地,中年偶遇相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不长,因有相同的写诗爱好和特长,结为诗友,只是朋友关系。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1、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而人合称“李杜”。历史上长称为“大李杜”。而把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将李白(诗仙),李商隐(诗魔),李贺(诗鬼)合称“三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3、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二人相识相惜,一个激情浪漫,一个述史感怀,同为我国古代诗坛泰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4、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后者杜甫还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其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此有“杜少陵”之称。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
5、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6、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诗人,李商隐与杜牧被人称之头“小李杜”,所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们的友谊也为后世津津乐道,一个激情浪漫,一个述史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