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和奥本海默有很多矛盾。泰勒和西拉德、维格纳都是匈牙利科学家后来加入美国国籍,其中泰勒和维格纳都思想右倾,和奥本海默左倾的思想完全相反,据杨振宁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维格纳曾扬言支持美军轰炸北京。在西拉德起草那封给罗斯福的信时,泰勒担任了参谋帮他推敲语句。
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
2、两人是要好的同学和朋友。20世纪中期,邓稼先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自此,两人成了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杨振宁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1941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的三年级学生,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
3、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一生的挚友,杨振宁首次回国,点名要见邓稼先。邓患癌症之后,杨在美国为他找特效药。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4、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儿时是一起上学的伙伴,后来又先后出国留学,年轻时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那时候邓稼先家里条件不好,在国外时杨振宁经常资助他,对他像亲弟弟一样的照顾。1951年,邓稼先放弃国外高薪待遇毅然回国,加入到科技救国的伟大行动中,成了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5、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许鹿希夫妇在古香古色的仿膳设宴招待回国访问的杨振宁、杜致礼夫妇。在这之前,当中国政府请杨振宁写下他想见到的人的名字时,杨振宁写下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邓稼先! 一见面,杨振宁就注意到了,邓稼先饱经沧桑的脸上不时流露出倦容,加上被大戈壁的风沙烈日染黑的皮肤,已让人感觉到“中国的奥本海默”的艰辛。
杨振宁为谁流泪 奔腾于胸中的那股热流,带着火辣辣的冲击力,不可遏止地冲向喉咙。他只觉得握信的手在颤抖,鼻头一阵发酸,滚烫的泪水快要涌出眼眶了。
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是为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本题考查对文中情节作用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联系上下文内容和文章主旨作具体分析。
1、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
2、因为杨振宁多次在与李政道合著的论文中纠结姓名排序的问题,这让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认为杨振宁人品有问题,主动和杨振宁决裂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同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了两个年级。上世纪40年代,俩人先后被派往美国学习深造,并先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才开始有了交集。
3、“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
4、写过爱因斯坦传的科学家派斯说过,要了解杨振宁、李政道的决裂,须对中国文化有更多了解。派斯直觉猜测,杨李之间的兄弟情,有中国文化的义气关系,这是问题的所在。李政道后来曾写文章说了,一九五七年到瑞典颁奖,杨振宁问他,可否按年龄大小顺序来领奖。
5、可以看出,杨振宁在对我的看法上一开始就颇有矛盾。例如,书中说“杨振宁看到李政道以后,对他的印象很好”(见《杨振宁传》201页,下同),“李政道……个性十分的随和”(200页),但是,杨振宁又说了带着侮辱性的话“李政道是上海人,有一些地方有一点像上海的小开”(207页)。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奥本海默和杨振宁认识。1947年,奥本海默担任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9年,奥本海默招募了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他就是杨振宁。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合作期间,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并对比了两位“原子弹之父”近乎相反的性格差异:奥本海默善于辞令,受人钦佩,却也常常打断他人报告,不留情面,惹人尊敬却也令人侧目;而邓稼先则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着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常能说服意见相左的两派。 多说无益,在《奥本海默》(环内地)热映的当下,我们不妨重读一回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由于对恩利克·费米教授的仰慕,杨振宁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费米教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毕业后留校做教员,杨振宁欣然接受了费米教授的邀请。不久后芝加哥大学来了一位物理界的大牛,这个人就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一场演讲,彻底折服了杨振宁。
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去了芝加哥大学读书,后来他又进入普林斯顿读博士后,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合作者李政道。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对这两个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由于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人在1957年获得了诺奖。
奥本海默和杨振宁认识。1947年,奥本海默担任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9年,奥本海默招募了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他就是杨振宁。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合作期间,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并对比了两位“原子弹之父”近乎相反的性格差异:奥本海默善于辞令,受人钦佩,却也常常打断他人报告,不留情面,惹人尊敬却也令人侧目;而邓稼先则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着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常能说服意见相左的两派。 多说无益,在《奥本海默》(环内地)热映的当下,我们不妨重读一回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
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去了芝加哥大学读书,后来他又进入普林斯顿读博士后,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合作者李政道。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对这两个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由于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人在1957年获得了诺奖。
年,受到“原子弹之父”、普林斯顿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的赏识,华人物理学者杨振宁被邀请前去担任该院的物理学教授,也就是在这里,杨振宁和李政道相遇,并在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两年后的1957年,他们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理,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