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看这占据质量极少的电子外壳,却牢固地包裹保护着原子核,要打破这个坚硬的外壳,接触到内部的核,一般的常力是无法做到的。就如题目所说,即便这个原子变成鸟神星这么大,用挖掘机、枪炮、原子弹也无法撼动其表面半分,更别说拿把锄头,或提着一个工具箱去挖、凿、刮原子核了。
黑洞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天体。它的体积很小,但密度却大得惊人,每立方厘米就有几百亿吨甚至更高。由于它的密度大,所以引力也特别强大。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被它吸进去,就别想“爬”出来,连跑得最快的光也逃脱不掉黑洞的巨大引力。由于黑洞本身不发光,所以用任何强大的望远镜都看不见黑洞。
黑洞里面就是除了中心的奇点之外,什么都没有。科学家们认为,黑洞内部的密度是很高的,以至于可以弯曲空间,而且时间也会停止,此外,它会吸收一切物质,即使是光线也无法逃脱。
黑洞,是指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它是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因此称之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体积比太阳还要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能产生强劲的磁场。
1、中子星上一立方厘米的物质,质量高达1亿吨以上,甚至10亿吨。中子星是目前已知密度仅次于黑洞的天体。在宇宙中,密度比中子星更次一点的天体叫做白矮星。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为1克每立方厘米,而中子星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0万亿倍。
2、而中子星就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强大的天体,介于黑洞和白矮星之间,中子星物质被认为是可见物质中密度最大,硬度最高的物质,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到出奇,达到了每一立方厘米重量上亿吨,这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
3、典型的中子星密度在上亿吨每立方厘米,也就是相当于水密度的100万亿倍!白矮星几十吨每立方厘米的密度跟中子星比起来,似乎有点微不足道了。事实上,如果把地球的密度压缩成和中子星一样的话,那么地球的直径将只会有22米,而像太阳这么大的天体,压缩之后的半径也不过只有10公里。
4、中子星的质量极大,其密度高达上亿吨每立方厘米。这种密度相当于水密度的百万亿倍。以地球为例,如果地球的密度被压缩到中子星的程度,其直径将缩减至22米。同样,太阳这样的巨大恒星在压缩后,其半径也仅有10公里左右。
可控核聚变都是每个国家独立封闭式研究的还是绝密的。 但是,控核聚变到现在还是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还只能最长3分钟时间。据数据显示。1L的海水,在可控核聚变下能产生相当于,32L汽油的能量。。 1962年11月1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岛进行了代号为“迈克”的首次氢弹试验。
冷聚变是一种在常温或接近常温条件下实现的核聚变反应。与传统的热核聚变相比,冷聚变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因此得名“冷聚变”。这种反应方式具有潜在的高能效和安全性优势。 冷聚变的基本原理 冷聚变的核心在于通过特殊的物理条件激活轻原子核,使其在较低温度下发生聚合并释放能量。
其实冷聚变不是用的钯做燃料,而是重水,所需要的是铂金,钯金,硫酸锂,重水还有电源(反应开始后放出的能量可供后续反应),钯金做负极,硫酸锂导电,电解重水,当两个重氢原子被压缩到一个钯金晶胞里(小于10的-15次方),产生量子隧道效应,跨越势垒,核反应开始 。
第三,点火难,这个点火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点火,而是达到可以进行核聚变的临界温度。目前主要的几种可控核聚变方式: 超声波核聚变 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 目前,可行性较大的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就是托卡马克装置。 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
目前,推动核聚变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使用超强激光束进行能量聚焦和采用托卡马克装置。在激光技术领域,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的激光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实现商用可控核聚变的程度。这一技术要求激光束精确聚焦,无任何偏差,对光学设备的要求极高。
可控核聚变是一种将轻元素(如氘、氚等)通过高温、高密度等条件下的核反应融合成较重元素的过程。这种反应需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因此需要提供足够高的能量来克服这种斥力。为了实现可控核聚变,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如惯性约束核聚变(ICF)、磁约束核聚变(MCF)等。
脉冲星的密度极高,达到10亿吨每立方厘米,这意味着脉冲星上的一汤勺物质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还要重。脉冲星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而来的,当恒星质量在太阳质量的8到25倍之间时,恒星在经历超新星爆发后,外壳物质被抛射进宇宙空间,剩余的核心形成中子星。
脉冲星的电磁脉冲就是这么产生的。脉冲星的密度确实高达10亿吨每立方厘米。脉冲星上一汤勺的物质,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还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动手算一算,地球表层岩石的平均密度大约为7克每立方厘米。
这种极高的密度是由中子简并压抗衡引力而形成的。脉冲星的磁场非常强,其磁场强度可以达到万亿到几十万亿高斯,远超太阳和地球的磁场强度。脉冲星的自转速度极快,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每秒上千转。
总的来说,脉冲星极高的密度是由其极端的物理条件所决定的,而这些条件是在恒星演化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时形成的。
脉冲星其实就是一种中子星,它们的自转速度很快,自转周期十分稳定,它们在磁轴两极辐射出的电磁波会以一个非常稳定而且又短的周期扫过地球。既然是中子星的一种,这意味着脉冲星具有极高的密度,它们的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数亿吨的程度,10亿吨/立方厘米可能高了一些。
中子星又叫脉冲星,是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末期的产物。它的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亿吨,与原子核的密度相当,实际上它就是全部由构成原子核的中子紧紧挨在一起组成的,中子星确实重。